amjs60885金沙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党群建设 学生工作 社会服务 政策文件

大学生毕业生如何做好就业思想准备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10浏览次数:

就业准备,是专指为搜寻、获取某个职位而做的前期工作,或者说就是在求职行为开始之前为求职而做的针对性工作。就业准备的好坏、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求职的效果。很多大学生求职出师不利,主要原因在于就业准备工作做得不够,仓促上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有所准备。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所以,在求职前,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扎实,做充分。就业准备,是就业准备的准备,对整个就业过程十分重要。在此,谈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个人体会。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既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前提,也是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规划者必须充分而且正确地认识自己本身的条件,弄清楚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你做什么、你的优势、弱势等问题,然后做出自己的规划。而在就业准备中,从前的职业规划现在将付诸实施,而经过近四年的学习和发展,在你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这时有必要重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即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长处短板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择业准备阶段的自我评价主要着重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分析自己的身高、体重等生理特点与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明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二要清晰地勾勒出本人的求职意向。即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样的工作,想到什么地方去工作,父母及亲朋好友期望自己做什么样的工作。

三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适合哪类工作,或可能从事哪类工作。可从历届本专业毕业生去向中了解。

四要了解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写作、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有什么特长等等。

自我评价要尽量客观,克服高估和低估的偏差。心理学揭示,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存在刻意回避自我不足的潜意识,从而在某些方面高估自己;而另外有的人则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自卑情结的影响而过低评价自我。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自我反省。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来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哪些课程学得好来看自己所长,从哪些课程不如人意来看自己所短;从自己做干部的经历来评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自己的朋友圈子来评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普通话怎样?英语熟练程度如何?有什么特长?等等,自己通过反省追问是完全可以得到答案的。

二是社会比较。这是寻找自我评价的参照尺度。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可以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如老师、家人、同学、朋友对你的评价和印象来应证、矫正自我评价。

三是心理测验。对于较难有自知之明的性格气质等,可以通过工具量表法来获得信度较高的自我评价。有不少测试量表能通过被测试者对一些具体事情的选择来判断被测试者的智商、情商、性格、气质等。常用的量表有:中国大学生情商量表、团体智力测验、认知方式测验、创造性思维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人格因素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霍兰德职业能力量表等。这些量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都有,可以去测试。测试的结果可对客观自我评价提供参考,甚至有助于你意识到你某方面的潜能,而促其得以发挥。

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就业目标的基础。

二、要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面临毕业,何去何从?很多同学都有一种焦虑、迷茫的心态,是一种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不知道目标在何方的飘忽状态。这种焦虑、迷茫甚至恐慌心态的根源就是目标不明。为避免求职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在求职开始前必须认真思考你确切的择业目标。

科学的择业目标应该符合SMART原则[1]:具体(Specific)、量化(Measurable)、难度适中可实现(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有时间限制(Timebound)。具体就是不要空泛,如就你“想做什么工作?”而回答“想做管理工作”,就是太空泛的回答。就择业目标来说,至少应包括想从事的职业、行业、单位类型、地域。量化,在这里是把期望收入合理量化。难度适中可实现,就是要选择自己的能力与职位相匹配、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的目标。相关性,就是择业目标与你的专业、兴趣、能力、知识等要具有相关性,这样你在应聘时才会有竞争力。时间限制,就是要给定时间限度,如果过了某个时间节点,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并采取新的行动策略。

如某同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她参照目标的四个特性,制定出了以下择业目标:

 1.(职业)人力资源顾问——(行业)人力资源咨询业——(地域)上海——(单位)国内国外公司均可——(期望收入)2500-4500元;

2.(职业)人力资源——(行业)制造业——(地域)上海——(单位)欧美公司——(期望收入)2500-3500元;

3.(职业)中学心理教师——(行业)科研教育业——(地域)上海——(单位)市或区重点中学——(期望收入)1500-2500元。

三、要转变就业观念

科学的择业目标还应建立在正确的就业观上。

就业观是指大学生依据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设立就业期望值,它主导着学生就业目标的定位和就业岗位的最终选择。正确的就业观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意愿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个人择业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自己能力和愿望,更要考虑社会条件和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的增速远大于经济增速,就业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变紧。大学生为了能够扩展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就必须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所谓转变就业观念,就是调整就业预期,确立现实可行的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2]

一是自身定位上,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是地域选择上,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这些基层项目中,锻炼、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

三是单位意向上,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是学用关系上,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是发展路径上,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总之,为了增大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必须转变观念,降低就业预期,从“高不成,低不就”转变为“高也成,低也就”。先就业,再择业也好,立足本职求发展也好,自信人生二百年,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求职择业,是从学校迈向社会、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无可回避。不要等,不要拖,而是要满怀信心,昂扬奋发,积极主动地投入。

积极主动,就要自我动员。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求职择业行为的内驱力就是求职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低水平动机,不利于任务的完成。有少数同学,整天呆在宿舍无所事事,不思考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不准备求职简历,不收集就业信息,这样的消极态度就是求职动机不足的表现,自然,工作绝不会主动来找他。动机过强,也会对行为效果产生阻碍作用。如果求职择业动机过强,可能会产生紧张和焦虑,导致应聘时怯场。要克服求职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和怯场,要适当降低求职动机。不要把目标订得过高、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紧,也不要把某一次求职应聘的结果看得太重。所以,所谓积极主动,就是自我动员起来,使自己有一种适度紧张、中等水平的求职择业动机。

积极主动,就要抓紧行动。有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求职费用与面试个数、面试个数与接收单位个数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要付出大量劳动、消极等待是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职位的。(《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161—162))出人意料的是,同一个研究还表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投递的简历的多少对于能否就业的作用是负面的,即投递简历越多,越不容易实现就业。这是什么原因呢?求职择业是一个讲究方法策略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盲目地投递简历就会收到效果的。所以,积极主动,不应只是投递海量简历,而是要做到精心准备,把目标规划做好,收集尽量多的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投寄简历,并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

积极主动,就要勇于竞争。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市场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没有竞争意识就谈不上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市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买方市场,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公务员考试,几千人抢一个岗位。任何岗位需求,都不可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地与求职者一一对应,都是要通过竞争竞聘而获得。很多同学在得知与多少多少人竞聘某一职位时,自己心里先没底,怯起阵来,甚至不战而败,自己主动放弃。殊不知,也许机会就这样被放弃掉了。要相信,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过程,就是个人人力资本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博弈、匹配过程。只要你的素质高、能力强、态度好,因而人力资本充足,相应地,就能在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及甄选环节中顺利过关,就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就体现为强就业竞争力。要相信,只要你大学四年没有虚度,只要你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能够为它创造价值,你就能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所以,不论竞争多大,都要相信自己;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坚持到最后。为着目标,不抛弃,不放弃。

积极主动,还要有坚强意志。既然是竞争,就会有失败。被淘汰,是经常会碰到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是经常发生、在所难免的。要以坚强意志坦然面对。在求职择业当中遇到暂时的挫折与不顺,不要灰心,而是把它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要冷静地分析本次求职应聘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或没做好的地方,力争改进。也要坚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调整心态、策略或者调节求职择业的抱负水平,重整旗鼓,以备再战。要学习曾国藩那种“屡败屡战”的气概和智慧。

要学会独立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当中,经常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所以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理性的认识与信念,自主决定目标和采取行动。

要学会当机立断。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优柔寡断。考研深造呢?还报考公务员呢?是去沿海大城市呢?还是去内地中心城市呢?是去大公司呢还是去小单位呢?等等等等,犹豫不决。在拿到单位offer后,是签约呢?还是拒签呢?纠结不已。要明白,找单位,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而深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没有最好,没有更好,只有合适就好。该签约时就签了,不要观望等待,失去机会。签过以后就不要轻易毁约,这是诚信问题。

(作者系amjs60885金沙·主頁欢迎您副院长)



[1]陈凯:如何制定实用的就业目标,新民晚报,2011年4月6日,B15。

[2]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O.5 

热门排行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