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19日,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湖南组)班在我校成功举办。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12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之一,这是本基地举办的首次实践研修活动。本次活动是由中宣部、教育部主办。
7月14日上午,实践研修活动开班仪式暨首场学术讲座在我校经管楼106举行。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中宣部带队干部刑国忠,校党委副书记李伯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48名思政理论骨干教师出席开班仪式。
李伯超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我校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李伯超认为,举办此次研修活动是我校学科建设中的一件盛事,必将对我校毛泽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开班仪式后,张国祚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的首场学术讲座。
接下来的几天里,学员们聆听了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我校李佑新教授、刘建平教授、韶山管理局龙剑宇研究员主讲的几场高水平学术报告;现场考察参观了东山书院、蔡和森纪念馆、湖南一师范纪念馆、韶山、花明楼、乌石;并分小组进行了交流讨论。
附:湖南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报告
汲取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研究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报告
(湖南组)
执笔:刘怀光 王文章 吕健 李爽
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汇聚于湖南省湘潭市,参加由湘潭大学承办的湖南组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小组成员,既有年逾50的思政课老教师,又有未满30岁的青年才俊,更多的是正值壮年的中坚力量。从2014年7月14日至18日,我们聆听了张国祚等5位专家教授所做的精彩报告,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等一批湖湘红色文化基地。同志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学习心态,不顾酷暑和疲劳,圆满完成了学习、参观考察任务。在参观间隙,同志们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同志们结合各自的教学、研究深入探讨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和其它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建议。现将我们整个研修所取得的心得和成绩总结、汇报如下。
一、聆听专家报告,提高思想认识,明辨问题是非
从2014年7月14日至18日,我们聆听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教授、湖南大学李佑新教授、刘建平教授、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龙剑宇副馆长、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所做的精彩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前沿理论的思想认识,对于近年来涌现出的“非毛化”思潮有了更加清醒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何认识文化发展与中国梦的关系,在学术界意见不一。7月14日上午,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心主任张国祚教授所作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讲座,在这方面为我们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张教授认为,中国梦产生于近代中国的落后,而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与中国文化的落伍密切相关。历史发展证明,一个国家文化上不去,或者拒不接受世界先进文化,那么它就会衰落,因为文化与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力量。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这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并为中国学界和政界所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甚至提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观而言,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的影响度还很低,文化产业也不够发达,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如何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达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张教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把党过去一些好的提法落到实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等等。张教授的精彩演讲给学员们以很大的启发。大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只有经济或物质上的发展,还应有文化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光有经济的发展,而文化发展跟不上,那么经济发展也将不可持续。所以,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文化的发展或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前提,否则,中国梦将难以实现。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在对毛泽东评价中存在的虚无主义现象。如何认识这种现象,也是广大理论课教员面临的一个困惑。7月15日上午,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所作的“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评析”演讲,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李教授认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主要表现为以学术研究为形式,以实证史学相标榜,专门挑拣毛泽东生平中的错误与失误进行细节考证,以片面的结论代替对毛泽东的整体评价,从而虚无化毛泽东及其中共历史。在学术界,虚无化毛泽东的观点达四五十种之多,涉及到从毛泽东开始建党活动到逝世的整个时段。如果允许这些虚无主义观点自由泛滥,那么会危及中共的执政地位,否定中共的历史。因此,李教授对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评析,认为:历史的细节并不都是真实的;真实的历史细节需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历史细节的真实性不等于整个历史;正确把握历史本质和评价历史功过;研究毛泽东应有价值立场,等等。李教授对当前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的详细介绍和精彩评析,让大家获益非浅。毛泽东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伟大历史人物,其功过与客观历史环境有直接关系,我们既不必神化他,也不应简单否定他,而必须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历史过程中来具体分析,才能避免得出片面的结论,并维护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韶山冲这样一个偏僻山沟沟里为什么会产生毛泽东这样的历史巨人,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疑难问题。7月16日上午,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龙剑宇研究员,以“自然性、人性和神性下的韶山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为题,解释了韶山地域文化与伟人毛泽东的关系。他认为,首先韶山的自然性影响了毛泽东。毛泽东的自然性表现为出生在一个自然特征非常突出的地方,与自然的亲近程度相当高,而这与韶山古朴和原始的自然环境相关,因为它使毛泽东从小就形成了一种“自然”状态,即自然的生活态度,自然的表达方式。其次毛泽东的“神性”也得到了韶山文化的哺育和滋养。毛泽东的“神性”主要表现为独特的禀赋、智慧、灵性、精神和意志,以及超越常人的判断力、预见力和执行力。这些与韶山文化追求至善至美、韶山积淀了数千年的尚武精神以及昌盛的佛教文化关系密切。毛泽东一生之所以能够兼取中国传统文化之长,原因就在于他少年时代在韶山受到了诸文化的影响。即便是毛泽东身上浓烈的浪漫主义气质,也与韶山扑朔迷离的各种传说有关。最后,毛泽东的人性观也与韶山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人性包括个体人性与社会人性,其形成源于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毛泽东也不例外,他的人性观受到了韶山本身的人文发展线、毛姓家族人文发展线和毛泽东家庭人文发展线的强烈影响。龙研究员的精彩演讲对学员们而言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对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和个性特征帮助极大。他们认识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因为环境决定人,伟人也一样。
近来中央大力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有利于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7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所作的“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对我们加深这方面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郭教授首先介绍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来龙去脉,以及西方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认为提出的原因是对外为了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对内为了引领社会风尚和凝聚社会共识。其次他介绍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认为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这些内容与中国正处于剧烈的文明转型时期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核心价值观能够接续传统、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提供社会道德支撑和凝聚社会共识。再次,郭教授探讨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他认为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这些成分也具有时代价值,所以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他认为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特别是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郭教授谈到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途径,认为其意义在于可以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精神境界。路径主要是对外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对内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实现中国人的进步。郭教授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全体学员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要体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的进步最终要体现为中国人的进步,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一笔可贵资源,如何让其发挥有效作用也是人们长期探索的课题。湘潭大学刘建平教授所作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党建中的利用研究”演讲,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思路。刘教授首先介绍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认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所形成的历史遗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其基本特点有独特性、多样性、稀缺性和文化性这几个方面。其次,刘教授介绍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党建中的特殊作用和利用状况,认为它是高校党建的优质资源、教育载体和创新领域,而目前在对其利用上存在着挖掘不深、提升不够和利用不广等问题。最后,刘教授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党建中的创新策略,包括融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创新高校党建文化、合理纳入党建课程体系、创新社会实践内容方法以及组织优势教学科研团队等。刘教授精彩有趣的演讲,给学员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大家认为,政治理论课可以与当地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相结合,这样会提高教学效果和增强理论说服力。
二、追寻伟人的足迹,感受湖湘文化,坚定红色理念
湖南素有“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美誉,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大省。2014年7月14日至18日,我们组4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在湘潭大学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参观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岳麓书院、湖南一师、东山书院、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蔡和森纪念馆等。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重温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丰功伟绩,丰富了我们思政课教师的阅历和见识,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和真实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加正能量。
毛泽东,这个名字响彻中国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用他的一生换来了中国亿万人民的安定的生活。“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回响在心田,那心怀天下的“霸气”尽显了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领略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
韶山是毛主席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点燃革命的圣火,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起点。在毛主席故居、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在长沙市的大街小巷,我们都能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的火种,星星燎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烙印,这革命的火种,历经了90年风雨沧桑,依然经久不息,见证着往昔峥嵘岁月,也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程。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故居、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血泪洗礼。一座座历史遗址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风貌,以及自然风光,都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故居土砖青瓦三相组合而成,屋内陈列着先人曾经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许多物品,那些变了颜色发黑的每一件展品深深镶嵌着伟人和他的亲人们的印迹,无声地向来自全球的人们诉说着与主人朝夕相处的历史。我们静静地肃立在诞生一代伟人的小厢房里,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肃穆中充满了敬仰,心间犹如那已经久逝先人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而今,一切都随着历史的脚步消声远去,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历史一去不会复返但伟人的风范将会生生不息地永存。
“韶山精神”是我们此次参观学习体会最深之处,是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民族之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无畏,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敢闯新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主席字字珠玑的豪迈诗句,是对战争年代凝成的韶山精神的高度概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精神又被赋予“坚定信念,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时代内涵,孕育了一代接一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共产党人以他们的壮怀激烈,书写了一部风云激荡的战斗史、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我们来到毛泽东当年学习过的地方——湖南一师,亲自感受伟人当年的“恰同学少年”,感受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从一个师范生到共产主义者,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到确立在党的领导地位,一代伟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当年学习过的教室和自习室,亲自坐在主席当年坐过的座位拍照留念,参观了主席当年习惯看的报刊和杂志。从主席身上我们感触最深的则是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赢。他能为了让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不辞劳苦奔波一生,不惜牺牲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刘少奇故里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共占地690多亩,包括少奇同志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文物馆、花明楼和修养亭几个组成部分。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成沛民作《刘少奇故居联》云:“日月公愁云,六字沉冤,浩浩神州造永恨;山河昭亮节,千秋伟绩,熔炼青史纪精忠。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刘少奇同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强调国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务员,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对于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他总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勇于纠正,勇于承担责任。在遭受林彪、江青一伙残酷迫害、处境异常艰难的时候,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对党对人民无限信任的革命品质。
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品格。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忠诚于党,对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几十年如一日。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忠实勤务员是刘少奇同志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让人民尽快过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是刘少奇同志念念不忘的挂虑。
彭德怀故居位于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距湘潭城区6公里。彭德怀故居四周土墙围绕,附近竹木葱郁,是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普通农舍。故居堂屋门楣上,嵌有邓小平题写的“彭德怀同志故居”匾额。还有彭德怀亲手撰写的门联“为善最乐,见恶必除”。彭德怀的弟弟彭金华、彭荣华,都于1940年10月前后牺牲,遗体合葬在屋后面的山丘上。在纪念馆看到毛泽东高度赞扬彭老总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读此诗篇,怎不让人感慨万千。彭德怀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共和国元帅。不管地位如何变化,彭德怀始终耿直刚正,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仗义执言,关心人民的冷暖,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胸怀和高风亮节。这对于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巍巍岳麓山,悠悠古书院,浩浩湘江水,泱泱儒学魂,这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读书人的文化梦想和家园。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聚集了高水平的文化先哲、教育家,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他们真正传道受业解惑,强调人格的培养,做事首先要做人。因此,山明水秀、书声朗朗的书院就成了文化人格的冶炼所。而书院又以传播学术文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和“以济斯民”而闻名。
从岳麓书院这扇小小门,走出了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哲学大师王夫之、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反袁护国运动领袖蔡锷、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教育家杨昌济等等仁人雅士,更有一大批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以及邓中夏、蔡和森等爱国志士,还有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毛泽东。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从这寂静、幽深的庭院升起,无不使人赞叹和景仰。
岳麓书院讲堂前有一块“实事求是”的匾额,原是治学之铭,毛泽东在革命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完善,发扬光大,使之逐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我们行走在书院的庭台楼阁,仰望高高的匾额,伫立古朴的楹联,抚摸着块块砖石,凝望着孔子铜像,感受书院古老的气息,文化底蕴的厚重和奢华,古建筑的高贵和典雅;感悟“道南正脉”的深渊,“学达性天”的学问境界,以及“实事求是”的文化追求孕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充分讨论,交流经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分三个小组从提高教学实效性、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广泛的交流了经验,围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建议。
(一)各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的交流
小组讨论中,各位老师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以及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交流。
第一,理论学习的热度不断提高。讨论中,大家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是思想的工作,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切身体会到自身的使命。面对“责任大,任务重”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大家普遍认为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既要通过认真的研读理论书籍增加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又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活动体察社会现实,从实践中提升对理论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从而在教学中能以理论的魅力感染学生,以理论的深度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和困惑。
第二,特色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高校依托地域资源开展卓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交流过程中,有的高校教师介绍了本学校利用地区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例如,带领学生连续多年开展“三下乡”活动,调查地方经济,体验红色足迹。在实践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凭借老师的一腔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持不懈。还有的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开展了支教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了爱国奉献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学习效果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探索。一些高校认真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讨论中发现,各高校普遍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有的高校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的合力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实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衔接。有的高校尝试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方式,如网络化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实践教学、文献阅读型教学等等。还有的高校采取了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剧教学等等。丰富的教学方法还需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四,专题教学的深入发展。还有一些高校采取专题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专题,每个专题突出明确的问题意识和主题,以此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还有的高校按照教材章节规划专题,由每个老师负责2-3个专题,使教师能够以更多的精力专门讲好自己所负责的专题,同时辅助以各种研讨活动,发挥专题教学的优势。
第五,学生考试方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大多数高校已经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评定成绩的做法,在期末试卷考试的同时,加入平时表现的考核。如主题论文、课堂发言、课后谈论、网络参与、课堂活动、实践考核等分数都加入到平时成绩之中。还有的学校尝试了阶段性考核的方式,把对学生的课程评价分成不同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次考核,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学习兴趣。这些改革突破了传统考试的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各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大家在充分肯定成绩,广泛交流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各地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差异性,随时代的发展学生日益表现出的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间交流学习有待增加,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与科研精力有限等。针对这些问题,各位教师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学习、实践的机会。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但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还要在社会实践之中,交流学习之中不断提升理论的领悟能力,也要在亲身考察和实践中体悟理论的真谛。本次的研修活动中,大家通过课堂学习对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深深的体会到了湖湘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也亲身探访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老师们普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大家认为,应更多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和实践考察活动,在学习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理想信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第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平台。部分教师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教学方面,科研精力有限。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建设、教学问题、教学方法等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更感兴趣于教学研究方面。因此,大家希望,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多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平台,设置更多课程研究的专项项目,扶助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第三,依据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05方案”以来,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要求,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各个高校面对的学生和具体情况存有差异,具体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大家希望能加强同类型院校的交流合作,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增加定点交流项目。
第四,对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指导。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还有的学校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团委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来进行实践教学的路径。但由于社会实践的开展存在经费和安全方面的困难,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主题调研、专题演讲、汇报表演等不同形式的课内实践活动,以及对大学生自身信仰观、婚恋观、就业观、道德观等方面的调研等校内实践活动。大家对实践教学的内涵,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实践教学还存在疑问,也希望得到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开展较为成熟的高校的先进经验。
第五,推进资源共享建设。通过几天的学习,老师们有了很多收获和感想。大家普遍认为,应将一些高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广,希望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
(开班仪式)
李佑新教授作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评析报告
刘建平教授作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党建中的利用研究报告
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
小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