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js60885金沙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党群建设 学生工作 社会服务 政策文件

李伏清教授成果发表于国外重要学术期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19浏览次数:
近日,从美国的《中国历史评论》(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刊物传来消息,amjs60885金沙·主頁欢迎您李伏清教授的学术成果《李石岑研究》用英文在该刊物2020年发表。
       李石岑(1892-1934),原名李邦藩,字石岑,湖南醴陵枧头洲人,中国现代哲学家,著名报刊人,教育家。曾在留学日本期间,编辑出版《民锋》杂志,抨击军阀专权、政治混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后自费赴法、英、德等国考察西方哲学。1930年底返回上海,先后任中国公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心理学的教授。1930~1934年,李石岑从欧洲返国后,陆续发表了《新世界观之确立》《未来的哲学》《辩证法还是形式逻辑》《科学的社会主义哲学》等,特别是《哲学概论》《西洋哲学史》两书的问世,以高度的热忱介绍、赞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它“将有一个光华灿烂的发展”。1933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顶着白色恐怖,在上海宣讲《科学的社会主义哲学》等。1934年10月病逝。
李教授的长文以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所担当的“中国向何处去”的路径探索的时代使命为主题,选择李石岑为个案,概括他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和两次大的思想转变,总结李石岑在哲学研究、编辑工作和教育工作方面的贡献,剖析了他的三种学术品格: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和经世致用,大体上代表了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和学术品格。由此得出结论:李石岑在五四前后是一位“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更确切地说,他在新文化/五四代知识分子的许多方面都很典型—— 但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典型,分析其典型之处及非典型的表现。李石岑从对西方哲学如柏格森、尼采、倭铿等“表现生命”的生命哲学的服殷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大热情和赞扬。就其通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而言,又不具有代表性,当时的知识分子很多选择去欧洲和苏俄探索原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实行“行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李石岑更多的是学术理论型的马克思主义。同时,由于李石岑英年早逝,尚未成为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石岑研究》一文既是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研究成果,也是其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哲学原创性与冯契思想研究中关于哲学原创性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期间曾与Peter Gue Zarrow(沙培德,美国康涅迪克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及其课题组多次讨论研究,做学术汇报和交流。
CHUS出版的《中国历史评论》(ISSN 1547-402X)是一本经过全面引用和大力编辑的跨国历史杂志,每年的三月和十一月出版。该期刊发表有关每个时期的中国历史,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关系,华侨的历史经验以及历史比较研究的原创性研究。它的“论坛”部分将对主要历史学家进行访谈,并讨论有关教学和写作历史专业的问题。它的“书评”部分介绍了以英语出版的,通常在英语世界中无法获得的最新历史课题。该杂志于1987年开始出版,标题为“历史学家”。 1989年,它在国会图书馆登记注册,并以《中国历史学家》(ISSN 1043-643X)的名称作为参考历史期刊开始出版,直到2000年为止。2004年恢复常规出版时,它采用了当前的名称。
该刊在英文世界颇有影响,如德国海德堡大学、“亚-欧”研究中心资深教授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Wagner) 和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柯文(Paul A. Cohen,师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教授和史华兹 (Benjamin I. Schwartz) 教授,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都曾在该刊发表论文。
 历史评论.jpg
热门排行最新发布